主页 > 各种海产图 >

海马图片

2014-03-02 浏览:



简介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头环组成,一般体长10cm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e)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体包於骨环所形成的甲胄中,尾向前弯且能缠卷,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体型各异,长约4~30公分(1.5~12吋)。游泳力差,一般生活於沿岸带,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间,以尾部攀缠其上。游泳保持直立状态,靠各鳍推进和改变鳔中的含气量而上升或下沉。以口快速吸入小生物为食。雄鱼携带受精卵,雌鱼将卵产于雄鱼尾部的育儿囊中,直到孵化。幼鱼孵出时,雄鱼扭曲身体,将仔鱼从育儿囊的唯一开口放出。海马是稀奇的水族箱观赏动物。其种类有产於大西洋的小海马(Hippocampus zosterae),比别的种体小;欧洲的褐海马(H. ramulosus或H. guttulatus);太平洋产的大海马(H. kuda);澳大利亚的中型怀特海马(H. whitei)。

生活习性

  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他物体上,随波逐流。即使为了摄食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他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3m)。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则呈静止状态。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但在摄食水面上的饵料时也会发声,应加以区别。

食性

  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m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主要有挠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摄食糠虾和樱虾效果最好,其次为足类和端足类。淡水枝角类等也可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质。

  海马的摄食量与水温、水质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则摄食量大,消化快。水质不良时,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条件下,海马的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0%海马一次摄食量很大,同时耐饥性也很强,从初生苗到成鱼耐饥时间可达4~132天。

生育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海马并不是雌雄同体,海马只是雄性孵化。

  每年的5月~8月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而不是真的由爸爸生小孩,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还是来源于妈妈。

  8~9月为盛产期,渔民常于此时用张网捕捉。

上一篇:海肠图片

下一篇:海参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