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虾类养殖 >

南美白对虾半精养生产技术——第四部分养成期虾病及其防治(3)

2013-04-24 浏览:

  治疗此症采用有机铜类化合物(像柠檬酸铜、Aguatrine等地在流水条件下治疗时,有效铜的浓度为01~0.15Pm,药浴24h;然后再在0.2~0.5PPM浓度下,静水药浴4~6h。另外,1PPm的氯化铜据说可以有效地防治本病的发生。

  (2)对虾褐斑病(Brownspotdiseaseofshirmp):褐斑病在我国南北方各养虾地区都有发现,以越冬期最多见,也最严重。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蔓延速度快,感染率可达100%。严重时还可以引起对虾死亡。

  对虾褐斑病由外伤感染引起。病原体是一些专门破坏见丁质的细菌(ChitindestrouingBacteria),例如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粘细胞和贝内克氏菌等。得病后,对虾的甲壳逐渐变软,食欲减弱,轻度感染时患处呈褐色(初始时为独白色)外观为划痕状、片状或者不规则的圆斑状,并且迅速扩大。严重时变为黑色(燃焦状),患点变脆,经常因碰落而使患处甲壳下的肌肉外裸。

  对虾褐斑病可以在身体的各个部分出现(凡是有创伤的地方都可以感染)但室内饲养条件下以第2-3腹节的背面最多见(此处最易因后蹿碰撞而受伤)。严重感染的对虾不能蜕皮。患处下方的卵巢也不能正常发育常见该处下方的卵巢萎缩、变红)。感染部位还可以导致二次性病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

  目前治疗褐斑病的方法很多,但有明显疗效的仍推孔雀石绿和福尔马林混合疗法(张伟权,1980人用药量分别为0.2~0.4X1ppm和25X1ppm。具体做法是将孔雀石绿用淡水化开后兑入福尔马林,再直接在池内各处泼洒。投药后第二天进行常规换水池内要进行强烈充气),一直到药液呈现的绿色完全消失为止(以上为一个疗程),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治愈。采取上述方法,通常第一疗程后病情即可得到控制。已经治愈的对虾很快蜕皮,新的甲壳上也不再有黑斑出现。

  预防黑斑病的发生,首先要防止外伤,海水内有机质的含量也不能很高,此外还要保持环境安静。

  (3)对虾红腿病(Red-lugdiseaseofpenaeidshrimP)。可以分为生理性(见后4.2.3)病变和病理性病变两种(张伟权,1990)。病理性红腿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但营养不良和环境条件变劣能加速病的发展。此病的蔓延速度快,死亡率很高,是对虾养殖的一大威胁。

  得病后对虾的体躯和附肢(包括腹肢、尾扇和触角)变红,但以游泳足的内外肢边缘为明显(尸体特别清楚)。偶尔还伴随有翻肛现象(肛门外的肠道充水、外翻),有时候鳃叶也会转黄或者呈现粉红色。溃烂、内部组织发臭、肝胰及心脏变得异常浅色,轮廓不清;病虾食欲明显减退,对外刺激反应滞钝,游泳时无力,伏底时常垂头弓背,腹肢平铺池底,有时身体倾侧,喜独栖;常在池内浅水处散懒活动,经常可以在池边发现死体;血相检查时凝血时间变长或者不能凝结,血液常浑浊;高倍镜下可找到大量病原体。

  治疗红腿病以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较好。据有关报道,有2%的大蒜泥和50mg土霉素/Kg饵料(或者20~50mg/kg饵料的氯霉素)药饵,在发病初期连续投喂7~14d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防止水环境内的病原菌繁殖,在上述虾病治疗的同时,水体内还要加入浓度IPPm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或者1~1.5PPm二氯异晴豚酸钠。

  (4)对虾眼球坏死症(Eyeballnecrosisofpenaeidshrimp):目前已知引起对虾眼球坏死症的致病体有弧菌(非机型霍乱弧菌等)和真菌(镰刀菌等)两类。共同的症状为病虾的角膜溃疡或者眼球破裂。对虾得病后表现行动呆滞,时而匐伏池底,时而在水里旋转、滚翻,病虾眼球肿胀,角膜的颜色由黑变棕至白至色,并且溃烂。随着病情的发展,死亡率也会逐渐提高(一般为散发性死亡)。

  眼球坏死症的蔓延与水环境恶劣、对虾密度过大和水体内有机质含量过高等有关。防治此病除了要改善海水质量外,全池泼洒1~2ppm浓度的二氯异睛脉酸钠能起到较好的灭菌效果。此外,对虾发病时还可以投放药饵,后者的用量为每公斤饵料内加入0.2~0.5g(200000~500000国际单位)土霉素或者氯霉素,连喂数日,一直到症状消失为止。发病期间,池水内同时加入0.1IPPm孔雀石绿和25PPm捐尔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