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资讯 >

海水鱼价格持续上涨,海口人感叹守着大海吃鱼难

2012-08-11 浏览:

4 月10日上午,菜市场里的陈阿姨和鱼贩“鏖战”了十余分钟,才把带鱼的价格“砍”到了18元/斤,但费尽唇舌后的口干舌燥也阻止不了她的长吁短叹:“太贵了,2010年的时候一斤带鱼还不到10元。”商报记者走访海口多家农贸市场发现,前两年一二元一斤的灯光鱼,最近竟飙至12元。

  海鱼价格一年翻一番

  虽然陈阿姨叫苦连天,但是相比去年,鱼价已经有所回落。2011年才是海鱼价格最高的时候。以军曹鱼为例,在省海洋与渔业厅所公布的数据中,2010年三月份的价格最低为15元/斤,而2011年则高达28元/斤,增长了86%;金线鱼也从2010年的12元/斤涨至2011年的22元/斤,涨幅也有 83%之多。

  进入2012年,虽然海鱼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相比于2010年,仍然高出不少,少数甚至在2011年基础上继续走高,例如军曹鱼,在今年一月份达到了40元/斤的高位。

  另一个现象是,同种鱼类,大鱼的价格涨幅远远超过小鱼。以金线鱼为例,150~250克/尾的价格仅从每斤7元涨至10元,但≥250克/尾的价格却从每斤12元涨至22元。

  近海之困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虽然海鱼价格高,但仍供不应求,陈阿姨很庆幸今天能买到新鲜的带鱼,她说:“这几年新鲜的海鱼是越来越难买,不但要来得早还要来得巧,如果不是正好碰到它刚刚摆上来,恐怕连鱼鳞都见不着。”鱼贩张先生则告诉记者,如果新鲜的海鱼是早上9时运到,那么到了11时,基本就被一抢而空了。

  海南本是海洋大省,渔业资源丰富,“但是海南的近海渔业资源在日益衰竭。”省水产研究所总工陈积明说。我省捕捞渔船超过2万艘,但绝大部分为小型近岸渔船为主,捕捞渔业产业层次低,只能集中在近海捕捞,因捕捞过度和环境变化,我省近海渔业资源已呈衰退趋势,绝大部分传统优质经济品种已难形成生产群体,多数经济种群主要由1龄以内的幼鱼组成。由于近年来对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渔船作业的渔场范围明显缩小,捕捞量逐年减少,成本越来越高,海鱼价格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解决之道开发西、南、中沙渔场

  针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衰竭,“引导渔民开发西南中沙渔场,开拓外海捕捞空间已迫在眉睫。”陈积明说道。

  西、南、中沙海域有209万至370万吨的渔业资源,但实际年开采量仅为8.3万吨。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介绍,根据西中沙海域渔业发展潜力评估,海南至少可以再增加1450艘渔船,用于开发南海牧场,每年可新增渔业产值41.2亿元。

  而在海南省渔业的发展规划中,海南将积极拓展外海渔业资源,拓展远洋捕捞,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海南将建造大中型外海捕捞渔船 1000艘,扩大西、南、中沙等外海渔场捕捞生产规模。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造大船、闯深海;建立起西沙、中沙、南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动渔民更新改造大马力渔船,组建外海和远洋捕捞船队,鼓励有条件的渔船赴南沙进行生产作业。对于从事远洋捕捞生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政策及动力指标等方面的支持。目标在2015年,外海和远洋捕捞产量比2010年增加27万吨,达到50万吨。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发展外海及远洋捕捞作业,是海南渔业实现集约化发展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必然走向。

  外海之惑赴西沙南沙中沙渔船仅500艘

  捕鱼已有二十年的渔民邱谷儒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造新船、造大船,以便可以行驶到更远的海域,谋得更多的生计,“但这至少需要100多万元,我们自己是造不起的,从银行贷款又很困难。”

  虽然有关部门鼓励渔民往更远的地方去,但是并不是想到就能到。海南现有海洋渔船2.65万多艘,但不足30吨位的小渔船占85%,续航能力差、生产设备简陋、保鲜加工设备缺失,根本不足以涉足外海。同时,全省常年转移到本岛东部、南部、粤东粤西及西、南、中沙外海渔场生产的大型渔船只有约1300艘,其中赴南、西、中沙生产的渔船仅有500余艘。

  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鼓励渔民改造大马力渔船,但是渔民仍然无力承担造船所需的巨额费用。2011年省财政投入200万元扶持更新改造80吨以上大中型渔船仅20艘,这相比于数量庞大的小型渔船无异于杯水车薪,海南渔民只能集中在近海捕捞的局面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