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养殖经验 >

渔药_渔药有哪些_贝克灵森渔药怎么样

2019-09-11 浏览:
渔药_渔药有哪些_贝克灵森渔药怎么样_两渔两药_渔药的特点_渔药原料_渔药分类_属于渔药的主要有哪些_渔药网_误区_"title":"超级好用又照顾荷包的日本资生堂洗面奶,平价中的战斗机","markedTitle":"超级好用又照顾荷包的日本资生堂洗面奶,平价中的战斗机",
大规模杀蓝藻后会导致死亡蓝藻聚集在池塘下风,释放藻毒素

文/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袁圣,广东海富药业有限公司  王大荣,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辉,中科院水生所  章晋勇

渔药销售模式的变化给传统的鱼病防治带来了变化,药物使用中各种误区频现,更是把鱼医行业变成了高危行业。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渔药销售模式的变化以及渔药使用的误区,以供参考

一、渔药销售模式的变化

渔药作为必须的渔需物资是养殖户必不可少的投入品,在养殖过程中起到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渔药已经由简单的杀虫、消毒衍生出了众多功能的多个品种。近几年,由于水产品价格的波动,病害频发,养殖效益降低,传统的渔药销售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品类多元化。广义的渔药已经囊括了调水、改底、解毒、抗应激、肥料、补充必须物质、杀虫、消毒、免疫增强剂、麻醉剂、催产剂等等,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用于治疗细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性疾病的渔药逐渐减少,而用于水质调节、底质改善、体质增强等药品疯狂增长。大量的新型消毒剂被用到水产养殖中,以期治疗一些棘手的疾病(如黛龙用于治疗鳃出血),这样的做法只会加剧环境的负担,加快此消毒剂耐药性的形成。

2、非GMP化。从生产企业资质讲,有通过GMP的兽药生产企业,还有非GMP兽药生产企业,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GMP企业正在换包装,将杀虫剂、消毒剂等兽药产品标注成非兽药甚至调水的产品来销售,因为一旦标注为兽药,执法部门就会经常检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的话,后果也相当严重,而一旦标注为非兽药后,几乎没有监管。

3、饲料企业强势进入。另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也进入到渔药生产、销售的行业里来,比如几个大的饲料企业,除了推出了调水产品外,还推出了诸如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各种药品,通过原有的饲料销售渠道快速铺货,短期内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

4、产品直营化。自从某大型渔药品牌由经销商销售模式改直营模式后,越来越多的渔药企业选择自己开直营店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拉低了面上药品的价格,但是也要注意,渔药企业需避免陷入将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医学工作变成药品销售的可怕境地。

5、从业人员年轻化。不少渔药企业、饲料企业将招聘的人员瞄准了刚毕业甚至还未毕业的学生(营销能力强的非专业人员也受欢迎),通过老员工传帮带的做法培养新人,奈何渔药行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很多企业的直营店里只有流水的实习生坐镇,服务质量可见一斑。不少这样的直销门店不销售杀虫剂、消毒剂,池塘出现问题后也是拒绝开处方治病。

6、技术培训增多。各大企业的技术培训纷至沓来,各种媒体平台的论坛、培训也很多。大家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的专家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不尽相同,甚至在很多观点上存在矛盾或者对立面,养殖户也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二、渔药使用的误区

渔药品种的改变,销售模式的变化已经给传统的鱼病防治带来了一些变化,而药物使用的方法错误,各种误区频现,更是把鱼医行业变成了高危行业,大家应该重点关注渔药使用中的一些误区,科学用药,才能为养殖保驾护航。

1、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1)不能正确了解抗生素治病原理。不少养殖户使用抗生素预防或者治疗疾病时存在误区,比如不少人习惯于在饲料中添加低剂量抗生素,认为会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而事实是只有当摄入的抗生素达到一定的剂量时才可以杀灭细菌或者抑制细菌的繁殖,低剂量摄入几乎没有效果,长期低剂量的添加抗生素反而会加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加快抗生素的淘汰速度,导致很可怕的后果。

(2)药物配伍使用不科学。由于各种抗生素获得的途径不同,其药性也存在差别。有些抗生素在配伍时需要综合考虑,比如氟苯尼考不可以跟VC一起配伍使用。各个资料上都有总结,不做赘述。不少技术员或者养殖户在药物配伍上不讲究科学性,有时候甚至时完全凭借想象来配伍。

(3)对药性不了解。对药性不了解导致使用方法上存在误区,比如有些抗生素口服不吸收,如庆大霉素,不少养殖户却会购买后拌料投喂,效果可想而知;有些细菌性疾病由革兰氏阳性菌(G+)引起,养殖户可能会购买治疗革兰氏阴性菌(G-)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再者是投喂的次数方面存在误区。不同的抗生素投喂后可保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投喂的次数也应该不同,如恩诺沙星,每日应投喂两次为宜。

(4)违禁药品仍有使用。一些违禁药物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不错,在养殖中仍可以发现养殖户使用违禁药物的情况。由于养殖业风险大,且没有保障,养殖户在生存的压力下铤而走险,违规用药的情况屡见不鲜,值得关注。

2、消毒剂使用的误区

(1)对于消毒剂毒性没有清醒认识。鱼池发病后,为了控制疾病,快速降低死亡量,养殖户一般会选择药性比较猛的药物,比如细菌性败血症发生后,一般会选择苯扎溴按或者戊二醛甚至是合剂一起泼洒,而苯扎溴按对于水质的影响非常大,在水质不好的池塘使用可能引起倒藻,引起更大规模疾病的暴发。碘制剂作为温和的消毒剂被大量使用在各种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上,养殖户认为其药性温和,泼洒时可能不太均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引起鱼类的死亡。

(2)价格对于药品的选择影响很大。同样的碘制剂,标注的含量从2%-99%不等,一升包装的价格从20元到140元不等。大部分时候,养殖户会选择价格便宜的药物,明知某品牌的某种消毒剂含量低,但是认为只要使用下去,多少会有效果。不少小型渔药加工企业完美的利用了养殖户贪便宜的心态,生产、销售红火。而养殖户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些药物考证其效果,因而给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药品甚至是假药生产商的生存留下来空间,极大影响了疾病的防治。养殖区流行的大桶碘销售非常红火,一大桶50斤标注含量为99.9%的大桶碘只需要几百元,大大低于成本价,质量可想而知。

(3)消毒剂的副作用没有被明确。不少有剧毒甚至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药物仍被使用于养殖中,如甲醛被认为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在家装中作为重点指标被严密监测,但是在水产养殖中,仍出现整瓶、整箱的甲醛被使用到苗种或者成鱼的养殖中,养殖废水被随意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3、杀虫剂使用的误区

(1)杀虫剂的作用时间 。养殖户发现寄生虫后着急把虫杀掉,因此出现今天用药,第二天即对鱼体进行检查的情况,如果发现虫子还有,会再次用药。殊不知有些药物比如阿维菌素类杀虫剂,杀虫高峰应在施药后的4-5天才会出现,频繁的使用药物对水环境造成伤害,加剧虫体的耐药性,危害很大。

(2)杀虫剂的杀虫效果。市面上流行一些以杀灭锚头蚤为主的特效杀虫药,施药一次后,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不会再生锚头蚤,由于其对于某一种虫子治疗的确切效果,销售十分火爆。但是这样的药物成分未知,副作用未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部分池塘使用了某厂的治疗锚头蚤的药物后,很快出现“大红鳃”等疾病,得不偿失,因此使用需谨慎。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治疗指环虫的特效药对于某些鱼类,如鲤鱼的毒性很大,推广时若疏于通告,可能引起医疗事故。总之,使用成分不明,药效不确切的“特效药” ,风险很大。

(3)内服杀虫剂未被认可。用内服驱虫药物的方法治疗鱼体体表的寄生虫,在很多时间效果已经得到证实。不少养殖户不能正确理解、接受此方法。某国外生物制药公司的敌百虫内服后对于体表的锚头蚤、鳃部的车轮虫、指环虫等效果均不错,但鲜有人愿意尝试。传统的杀虫观念的固守对于寄生虫杀灭的进步有阻碍作用,需要更多的途径去引导。

(4)内服及外用的配和使用。寄生虫是存在生活史的,不少寄生虫只有某一个阶段寄生于鱼体,那么我们在杀虫的时候不能只针对鱼体的寄生虫进行杀灭。如绦虫会产卵,池塘发生绦虫感染后,若只使用内服药物驱虫,则驱除的虫体掉落水中,仍可能被饥饿的鱼摄食,形成二次感染,再者水中的虫卵也可能被鱼体摄食。因此在对绦虫这样会产卵的寄生虫处理时,除了内服药物,还需要外用广谱杀虫剂清除虫卵,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营养保健药使用的误区

(1)认为除了杀虫药外的所有中药都是保肝药。在跟养殖户交流中发现,养殖户对于中药的保健效果非常认可,但是无法辨别中药的功能,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如三黄、黄芪、板蓝根、槟榔雷丸散、穿心莲、五倍子等其实功能跟作用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对肝脏的损失较大,但是不少养殖户一律认为这些是保肝药,添加的频率、数量很多。

(2)认为大蒜素、三黄粉等也是保健药品。三黄粉、大蒜素等药物具有杀菌的功能,而鱼类肠道中充满细菌,正常情况下有益菌跟有害菌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如果长期高剂量的添加三黄粉,大蒜素等药物于饲料中,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反而引起肠炎等疾病。这样一些药物可以作为辅助药物在疾病发生时配合主药一起使用。

5、解毒药使用的误区。有机酸等解毒剂由于成本低,利润高,副作用小被广大渔药生产企业及渔药门市推崇,大量推广、应用到养殖户的养殖生产中,有些时候效果被神化。池塘出现中毒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水质指标超标引起的,也可能是施药不均或浓度过高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内服药物过量引起的。部分养殖户在池塘出现药物中毒甚至是内服药物中毒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换水,而是泼洒解毒剂(果酸类),并期待用药后死亡快速得到控制,不禁让人唏嘘。

6、微生态制剂等调水产品的使用及调水的误区。微生态制剂已经成为养殖户调节水质的主要途径(其实调节水质的途径很多,包括适量换水、适量放养一些滤食及刮食的鱼类等)。微生态制剂包括的种类较多,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水剂、粉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等。养殖户认可其对于环境改良、水质改善、鱼体体质提升的作用,但是使用方法不完全正确。如某些养殖户在鱼得了肠炎后,将氟苯尼考跟乳酸菌一起投喂,用来治疗肠炎病;使用粉剂芽孢杆菌时,知道要活化,且认为活化的时间越长越好,甚至有人将粉剂的芽孢在船舱浸泡4天,此时芽孢杆菌很可能已经缺氧死亡;认为光合细菌在使用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1个小时使用的效果更好等。今年出现了不少例因为用微生态制剂处理蓝藻引起的医疗事故,原因是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蓝藻死亡之后释放的藻毒素的重大危害。对蓝藻处理后,必须做解毒或者换水处理,降低藻毒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