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养殖经验 >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2-10-09 浏览:

一、防治原则

  根据生态特点创造良好的水域环境,培育和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全面推进以渔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物理、化学、生态防治密切配合为手段的防治体系,防止新的病原体侵入,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作用,提倡应用生物农药,合理、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二、综合防治技术

  渔业防治

  1.选择抗病良种。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养殖水平,选择销路好,高产、高效、优质、抗病力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强的养殖品种。

  2.选择合适养殖基地。养殖基地要求环境幽静,阳光充足,生态环境好,周围无工矿企业、远离各类污染源,养殖用水符合水产养殖用水标准。

  3.清塘。养殖之前可用生石灰、漂白粉及其它清塘剂对池塘进行干池清塘和带水清塘,干池清塘一般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或漂白粉5~7千克,带水清塘用量加倍。

  4.消毒。一是苗种消毒,水产苗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常用药物有食盐、高锰酸钾、硫酸铜等;二是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三是肥料消毒,采用高温堆肥、发酵及肥料中加入药物的办法杀死病菌及虫卵;四是工具消毒,网具、养殖用具及容器等经常曝晒,或用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

  5.轮作换塘。对饲养同一主导品种达3年以上的塘口,改放养其它养殖品种,这样可控制病原体在水体、淤泥中累积,减轻侵袭来源,减轻鱼病发生机率。

  6.提前放养。一般在元旦至春节期间完成养殖品种放养任务,此时水温较低,鱼类活动量小,可减少鱼体受伤及病原体侵袭机会,另外提前放养,提前摄食,可增强鱼体体质和抗病力。

  7.合理套养。如成鱼塘套养黄颡鱼可防止锚头鳋病发生,花白鲢可控制水质,鲤、鲫消除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

  8.选用营养安全饲料。养殖生产中注意饲料来源是否符合要求,不得使用受潮、发霉、腐败、变质及受污染的饲料,饲料中添加剂、抗生素、促生长素等成份的添加要严格按相关标准或规范执行。

  物理防治

  1.设施防护。进、排水处安置滤网,夏季设置遮阳物体。

  2.冲水增氧。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或机械增氧,增加水中溶氧量。

  3.沉淀净化。有条件的地方,养殖用水先进蓄水池沉淀净化,充分曝气,遍洒适量生石灰促进有机质沉淀,保持水体呈弱碱性,减少亚硝酸盐的滞存,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

  4.清淤除杂。冬季放干池水,清除一层淤泥,对池底进行曝晒、冰冻。养殖生产中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清除病鱼和死鱼,消除有些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生物防治

  1.投放有益活菌。如EM菌、光合细菌等。应用疫苗及微生物制剂,及中草药防治疾病。

  2.生态调控。种植挺水、沉水、漂浮性植物,或利用鱼、菌、藻等共生原理,实现水体生物的多样化,增强池塘生产力。

  3.综合养殖。发展鱼禽、鱼果、鱼草等模式养殖,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

  4.以鱼养鱼。根据鱼类不同生态习性和活动空间,合理搭配放养,保持良好的鱼类生活空间环境。

  化学防治

  1.正确选用药品。在其它防治方法不起作用时才用药,所使用的鱼药要有生产许可证和合格证,不得使用“四无”伪劣鱼药。

  2.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鱼药。少用激素鱼药,限定鱼药品种和用药量,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禁用的鱼药品种。

  3.适量、交替、科学用药。交替使用防治效果相仿的鱼药,以增强药性,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如需混配的鱼药,现配现用。

  

  4.严格遵守鱼药安全使用准则和安全间隔期。不得为追求防治效果而随意加大剂量,严格执行起捕前鱼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如漂白粉为5天,二氧化氯为10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