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贝类养殖 >

滩涂文蛤养殖大批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2-08-30 浏览:

  文蛤死亡前一般先“浮头”(露出滩面),当潮水涨到滩面时,快要死亡的文蛤逐渐冒出滩面,潮水退落后即张壳死亡。

  在文蛤生产上,文蛤会发生大批死亡,其速度和规模是相当惊人的。从发现少量死亡到大批死亡只要几天时间。文蛤的突然大批死亡有其季节性和区域性,并与气候条件密切有关。从时间上看,大都发生在6月中旬到10月份,以小潮汛期间较多。从区域来看,死亡区的潮位较高,文蛤的密度也比较大,文蛤的大批死亡通常发生在天气闷热、高温、多雨或大风浪后。

  造成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各地不尽相同,各有主次,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大、个体瘦弱是导致文蛤死亡的前因。文蛤大批死亡往往发生在繁殖高峰过后的高密度区,密度高,容易产生饵料缺乏;繁殖期后,文蛤体质虚弱,移动及潜居都发生困难,容易浮头,直至死亡。

  2、多雨、高温、低气压、刮大风是产生文蛤大批死亡的重要气象因素,文蛤大批死亡往往多发生在:连续4天以上阴雨;小潮汛有1天以上日降雨量大于300毫米;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以上大于30℃;日气压持续3天以上小于1001毫巴;起水至大潮汛期间出现大于八级大风,将文蛤打出滩面,聚积成堆而引起死亡。

  3、文蛤死亡后的污染及其相互感染也是引起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高温期文蛤死后腐败很快,污染底质,导致周围的文蛤相继死亡。

  4、寄生虫病引起文蛤软体部消瘦、发红、繁殖期性腺不发育,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即“浮头”死亡。

  5、养殖潮位高或者滩面不平,容易受高温和淡水等因子的不良影响。

  6、苗种采捕和放养时温度过高、密度过大、贮运时间太长以及贝体损伤等多方面因素使移养文蛤的大批死亡。

  7、海区发生赤潮,则是造成文蛤大批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预防文蛤死亡的措施,关键是使文蛤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活、成长,为此,文蛤生产应该根据其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进行,尽量满足其需要,以保证顺利生长和发育,具体措施有:

  1、选择优良的养殖场地。优良的养成场不仅文蛤生长快、产量高,也是防止其大批死亡的重要因素。养成场还要防止老化,通常采用铁耙耙松底质,或用拖拉机或翻滩机翻松底质,由自然海水的涨落进行冲洗。

  2、掌握适宜的资源和放养密度。由于各地环境条件有所差异,底质、饵料、海水理化因子以及流水状况等不尽相同,适宜的资源量和放养密度不能划一,总的原则是养成条件好的海区,其数量可以多些;文蛤个体小的,放养密度可以大些;潮位低的,资源和放养密度可以偏高;潮下带浅水区可适当加大。

  3、防止养成区海水和底质的污染。环境污染是引起文蛤死亡的重要原因,文蛤生产中,要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养成区;要及时清除区内刚死亡的文蛤,避免或减少因文蛤腐败引起的自身污染。对于已经污染的滩涂,采取多次垦翻的办法,由潮水自然冲刷清洗,有助于排除污染,较快地恢复生产。

  4、加强养成管理工作。除每潮巡视外,还要做好下列工作:一是高温期前将高潮位过密的文蛤有计划地向低潮位搬移,或者随着文蛤的生长,及时向低潮位或密度小的部位疏散;二是拾除养成场内的贝壳和杂物,确保文蛤有较好的潜居条件;三是在条件许可时,及时平整养殖区滩面,使之不出现低洼积水的滩面。

  5、合理采收、采取捕大留小、轮捕轮放等生产措施,既有助于提高养成区生产力,是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也是介质资源相对稳定,避免资源过挤过密,减少或防止文蛤的死亡的好方法。此外,资源丰富的海区,在文蛤繁殖期前,留足亲贝的前提下,将潮位较高、密度又大的区域内的文蛤适当采捕,也有助于预防死亡、减少损失、增加经济收入。

  文蛤死亡的原因很复杂,有时是综合因子作用的结果。为此,要结合文蛤生产注意积累基本资料,采取综合性措施解决或减少文蛤的死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