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鲫鱼价格 >

近视防控的方法和预防_异育银鲫中科5号优点_异育银鲫夏花小片的管理

2019-09-10 浏览:
近视防控的方法和预防_异育银鲫中科5号优点_异育银鲫夏花小片的管理_异育银鲫生长速度温度_兽药残留的防控方法_防控事故的途径与方法_登革热防控方法_近视防控的措施与方法_口蹄疫的防控方法_违禁品防控的方法_"title":"异育银鲫养殖常见病喉孢子虫病防治技术","markedTitle":"异育银鲫养殖常见病喉孢子虫病防治技术",:""需内服跟外用同时进行.外用药物选择环烷酸铜加伊维菌素,慎用敌百虫(可能引起鱼拒食,造成治疗困难);内服药物主要添加盐酸氯苯胍、地克珠利及左旋类药物. 本文由《海洋与渔业》杂志社授权中国水产养殖网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中国水产养殖网",::"异育银鲫养殖常见病喉孢子虫病防治技术",

陈昌福: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笔者:异育银鲫常见的黏孢子虫病有哪几种?

全世界已经报道的黏孢子虫有2200多种,能寄生于异育银鲫的黏孢子虫种类也比较多。但是,对异育银鲫养殖危害比较严重的黏孢子虫主要有武汉单极虫、洪湖碘泡虫、丑陋圆形碘泡虫、瓶囊碘泡虫等几种。

1.武汉单极虫病病原体为武汉单极虫。寄生于鱼体真皮层的成熟黏孢子,初期形成包囊呈乳白色,其包囊表面分布由少量黑色素细胞形成的黑色素小点,随着包囊的发育,黑色素越来越多。由于成熟的黏孢子寄生于鱼皮肤真皮层中间,随着包囊的逐步增大,病鱼体表可见明显突起,肉眼观察可见鱼体表面呈现出许多凹凸不平的部位。虫体包囊外有一层宿主结缔组织膜,其上面有比较多的黑色素沉积物。

武汉单极虫仅寄生于鲫鱼,尤其是多寄生于异育银鲫夏花阶段的鱼种体内,通常是在水温18℃以上开始发病,主要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月底至8月中下旬,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水温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水花鱼苗下塘后20天左右,即可在受感染的鱼体内发现发育成熟的孢子,其感染源为发育于苏氏尾鳃蚓中的雷射孢子虫。

2.洪湖碘泡虫病病原体为洪湖碘泡虫。感染早期,受感染鱼体没有明显症状。而感染后期,患病鱼整个喉部几乎被包囊取代,病鱼出现明显厌食、游动迟缓、浮头、组织坏死及炎症症状。导致病鱼迅速死亡的原因,推测与出现其他病原的继发性感染有关。

这种疾病是近年来危害异育银鲫养殖业的主要黏孢子虫病。在江苏、湖北等异育银鲫养殖地区属于多发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明,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洪湖碘泡虫病的病原是随着鱼种的引进而传入的。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每年6-7月或者8-9月,推测放射孢子虫感染期为4月底至5月初。

3.丑陋圆形碘泡虫病病原体为丑陋圆形碘泡虫。病鱼体表尤其是吻部、口腔、头部及鳍条等部位出现大量包囊,尽管患病鱼体并不立即死亡,但是由于大量包囊的出现,其商品价值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湖北地区异育银鲫养殖地区每年5月初至翌年4月均可发现包囊,其后包囊脱落,病灶痊愈,感染最严重(以每尾鱼体上寄生的包囊数计)则出现于每年的秋冬季。

4.瓶囊碘泡虫病病原体为瓶囊碘泡虫。主要是寄生在鱼体的鳃部,可以出现大量包囊。当包囊过多时严重破坏鳃丝正常结构,可导致患病鱼体死亡。在江苏省苏北地区每年5月初至7月,可以发现严重感染的异育银鲫。

除上述4种危害异育银鲫比较严重的黏孢子虫病外,还有吴李碘泡虫、口腔碘泡虫等黏孢子虫也能寄生于异育银鲫,并且引起疾病的发生。

笔者:异育银鲫黏孢子虫病有什么防控方法?

对于鱼类黏孢子虫病,迄今为止尚无专用药物和疫苗可用于防控。人们经过口服给药,完成的化学药物治疗试验结果证实,烟曲霉素、TNP-470(烟曲霉素类似物)、妥曲珠利、奎宁+盐霉素、盐霉素+氯丙啉、辛酸、盐酸氯苯胍和左旋咪唑等,控制某些种类的黏孢子虫病害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现有的防控方法主要是基于对黏体动物生物学的了解发展而来的,由于人们对于这类动物的生活史尚未完全清楚,导致药物控制鱼类黏孢子虫病的效果并不稳定。我们最近利用一些药物进行了杀灭异育银鲫肠道中黏孢子虫的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介如下:

试验是在江苏省射阳裕达水产养殖公司进行的。在水泥池中设置网箱作为本试验的饲养场地。每个2.0米×2.0米×1.5米网箱内放养平均尾重为22.5克的异育银鲫100尾,经过镜检证实体内带有黏孢子虫(未鉴定种类)的异育银鲫。经过预备试验饲养7天,待供试异育银鲫适应养殖环境后,开始进行投喂药物饵料的试验。试验期间水温变化幅度为(23±3)℃。

供试药物包括新孢虫杀[6%阿苯哒唑粉(水产用)]、驱孢灵(5%地克珠丽预混剂)、精制敌百虫(80%晶体)、晶体敌百虫(90%)、盐酸氯苯胍、左旋咪唑、槟榔粉(黄芪、槟榔、鸦胆子,经过粉碎后同比例混合,使用前经过煎煮)、百部粉(黄芪、百部、红莲、天麻,经过粉碎后同比例混合,使用前经过煎煮)和孢虫净。

根据鱼体重计算各种药物的用量后,再将药物定量添加在饲料中做成药物饵料。按照饲料计算,各种药物在其中的添加量为孢虫灭20克/千克、新孢虫杀1.2克/千克、驱孢灵2.5克/千克、精制敌百虫2.5克/千克、晶体敌百虫2.5克/千克、盐酸氯苯胍0.2克/千克、左旋咪唑0.25克/千克、槟榔粉2.5克/千克、百部粉2.5克/千克、孢虫净10克/千克。添加药物后的饲料经过阴干后,备用。

按照鱼体重2%的投喂量,换算成药物在鱼体中的剂量分别为新孢虫杀0.03克/千克鱼体重、孢虫灭0.4克/千克鱼体重、精制敌百虫0.05克/千克鱼体重、驱孢灵50毫克/千克鱼体重、盐酸氯苯胍5毫克/千克鱼体重、左旋咪唑5毫克/千克鱼体重、槟榔粉50毫克/千克鱼体重、百部粉50 毫克/千克鱼体重、晶体敌百虫5克/千克鱼体重,另外设不添加药物的水族箱作为对照组。每天投喂2次,连续投喂8天为一个疗程。

从开始投喂药物饵料后,分别于第3天、第9天、第15天和第21天,从每个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捞起3尾,解剖检查肠道中的黏孢子虫状况,即剖开试验鱼的肠道、除去肠道中的残留食物与粪便后,刮取肠黏膜和黏液在载玻片上压片,在10×40倍显微镜下检查孢子虫。参照《鱼病调查方法》中规定的检查标准,以一个视野下超过50个黏孢子虫判定为“+++”、一个视野下21~50个黏孢子虫判定为“++”、一个视野下看见1~20个黏孢子虫判定为“+”,没有发现就判定为“-”。通过黏孢子虫在供试鱼肠道中的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判断各种药物的杀虫效果(见表1)。

表1 投喂各种药物饵料开始后的第21天检测结果


投喂药物饵料后的第3天、第9天、第15天和第21天,分别从每个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各捞起3尾供试异育银鲫,解剖后检查肠道中的黏孢子虫状况,结果证明所有的药物连续投喂8天结束后,至第21天检测的结果仍未显示杀灭效果。

对于鱼类黏孢子虫病的防治,有人尝试了生物防控的方法,即通过制备疫苗、将抗性鱼种引入养殖水体、抗性中间宿主(水蚯蚓等)的引进、抗性与品系的培育以及将底栖鱼类引入养殖水体等。还有人尝试了物理防控措施,如使用水泥池养殖鱼类、利用紫外线(UV)和臭氧消毒养殖水体改变中间宿主的栖息环境等,这些防治措施都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比成熟的黏孢子虫而言,水源的放射孢子虫可能对于各种药物的作用更为敏感。因此,对黏孢子虫病的防控重点,似乎更应该置于针对水体中放射孢子虫阶段以及虫体感染鱼体后的前孢子阶段,可能更容易获得良好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