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饲料 >

不同种类水产饲料的使用方法

2013-01-16 浏览:

近年来人们对水产食品的需求日增,然而因水产资源量的减少及价格的升高,在某些国家如我国及邻近的日本,养殖水产物已逐渐取代海中捕获渔产物的趋势;以养虾业为例,从1984年至1990年全世界的海水虾类养殖业迅速成长了151%。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水产养殖物成长所需之食物量也逐渐增加,而由于生鲜饵料(主要为下杂鱼)有季节性及品质不稳定等缺点,故水产人工饲料逐渐发展起来。

   在水产养殖的经营上,利用人工饲料部分或完全取代生物饵料,可节省饲(饵)料的贮藏空间、设备、能源及投饵时间,并且在高密度养殖系统中可提供水产养殖物所需之营养素,维持正常成长,因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水产饲料发达与否息息相关。本省自1976年发展出鳗鱼人工配合饲料大量取代下杂鱼后,其它水产养殖物的人工饲料也逐次被开发及利用;主要有虾类、蟹、澹水鱼、两栖类及海水鱼等配合饲料以及文蛤之辅助饲料。

   根据FAO的估计,饲料成本约佔养殖成本的40至60%,而饲料品质及其所含营养成分影响养殖物之成长甚钜,因而政府在民国75年修正饲料管理法规及修订水产动物用配合饲料之中国国家标准(简称CNS) (表一、),对饲料製造业者加以规范,以使消费者购买的饲料其营养之粗成分至少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由于养殖种类、体型大小、营养需求、饲育环境及放养季节等等因素的不同,国家标准的规范无法一一涵盖,但对林林总总的饲料种类而言,仍不失为一保护养殖业者的准则。

   水产动物的种类繁多,对于饲料的偏好或选择性亦有所不同,并且饲(饵)料的颜色、气味、嗜口性、形状和大小以及环境因子均影响水产动物对饲(饵)料的摄食慾望和能力;此外最近的研究指出,饲料中所含之营养成分与养殖物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密切的关係。再者,由于水产养殖种类的多样化,对于人工繁殖种苗的需求日殷,利用人工饲料培育水产幼生以取代传统饵料生物已成为另一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製造水产饲料之各种饲料原料、各种水产饲料种类及种苗饲料的特性、製造方法及使用方式作一叙述。

一、水产饲料原料

   水产动物种类繁多,又有不同食性,可供其利用的饲料种类也很多,为了合理利用饲料资源,正确而有效地配製水产饲料,掌握各种饲料原料营养特性及其加工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原料是决定饲料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择时应考虑下列条件:

(一)原料的价格、安定性及稳定性:价格是选择原料时的第一考虑因素,在不同的地区所能获得的原料不一,除了考虑价位外,还需考虑其来源及供应量是否稳定、价格高低以及原料品质与安定性;

(二)消化率:消化率影响饲料的利用性,若水产动物对某类原料的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很低,即使此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再高也没用,因为若无法消化,这些营养成分根本无法进入动物体内;

(三)诱引性良好:水产饲料若只有良好的营养成分及消化率,但诱引性差,则换肉率及增重也不会理想,一般动物性原料中如乌贼粉、虾壳粉及内脏粉等均有不错诱引性。一般的水产饲料原料依其来源可大致分为:动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其它原料及饲料添加剂等。

二、动物性原料

鱼粉 整隻未分割之全鱼或切割后之鱼杂碎,新鲜未分解者经乾燥即为鱼粉。鱼粉依其来源可分为:(1)白鱼粉-是指由鳕鱼、鲽鱼及魟鱼等白肉鱼种加工製成的鱼粉;(2)红鱼粉-由沙丁鱼、鯷鱼、鲱鱼、墨罕敦鱼、青花鱼及鲔鱼等红色肉鱼种所製的鱼粉。白鱼粉色澹、质细、脂质低易保存,而红鱼粉虽不比白鱼粉差,但因其脂质含量高且易氧化而降低品质。CNS的鱼粉规格为一级品粗蛋白质含量60%以上,二级品粗蛋白质50%以上,三级品含粗蛋白质46%以上。鱼粉品质良否不是以蛋白质的多寡为主要判断依据,而是考虑下列各点:(1)消化率;(2)新鲜度;(3)组织胺含量。好的鱼粉胃蛋白?消化率在93%以上,游离脂肪酸应在10%以下、酸价20以下、过氧化物价10以下、TBA值20以下及挥发性盐基氮0.3%以下。

低价下杂鱼一般下杂鱼是指10公分以下较不具食用价值的杂鱼,大多绞碎后直接作为生饵或饲料原料,其蛋白质含量高且鲜度高于鱼粉。下杂鱼含丰富的不饱和肪脂酸、胆固醇、脂溶性与水溶性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水产品是非常容易腐败的,使用下杂鱼作为生饵或饲料原料时,必须特别注意其新鲜度及保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