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其他水产 >

海参炒鲍鱼_鲍鱼海参汤_海参和虾混养

2019-08-13 浏览:
海参炒鲍鱼_鲍鱼海参汤_海参和虾混养_海参混养梭子蟹_海鲜混养大全_海参_海参怎么做_红烧鲍鱼_鲍鱼捞饭_家常海参_

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一月刊
作者:深圳市龙科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吴桂滨 曹跃明
   深圳市蓝汀鼎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朱嘉程/文图

红刺参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抗病能力强、较耐高温、体壁厚、胶原蛋白、粘多糖等营养物质丰富等特点,经济价值为刺参的2~3倍。随着红刺参繁殖驯化的成功,成功打破了海参增养殖的海区限制,将海参增养殖海域扩展到南方海域,利用南方冬春季进行海参养殖能有效避免海参冬眠现象,缩短了海参的生长周期。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鲍鱼养殖业的畸形扩张导致了鲍鱼养殖业饱受病害困扰,养殖成功率急剧下降,工厂化养殖更甚,如何优化南方鲍业工厂化养殖模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难题。深圳市龙科源水产有限公司近年来承担了红刺参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养殖技术开发,已成功育出一批参苗,加之红刺参与鲍鱼习性相似,养殖方式大同小异,在此背景下,笔者于2013年11月开始进行鲍参水泥混养试验,并取得初步的成功:经过211天的饲养,收获杂交鲍41370头,由平均壳长3.6厘米长到平均5.5厘米,最大达到6厘米,存活率达82.74%;红刺参5322头,由平均110头/kg增长到平均25头/kg,最大个体达到50g,存活率达88.7%。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以期为同行业者提供参考。

一 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场所基本条件
(1)海区选择
深圳市大亚湾与大鹏湾交界,面向外海,海区洁净,无工业污染,附近无河流,水流畅通,盐度保持在31‰左右,水温年变化范围为13~32℃。
(2)鱼池选择
两个养殖车间的顶部有屋顶遮光挡雨,每个车间水泥池28个,鱼池规格为6.7米×1.4米×0.75米,池底有5%左右的坡度,进水口设直径50厘米水管一条,排污口直径100厘米,池底铺满40厘米×60厘米中空带圆孔的黑色塑料板,以利于鲍鱼吸附,每池有10个气石,清池,用高锰酸钾消毒备用。备有6.5千瓦罗茨风机2台,7.5千瓦抽水机2台。
(3)苗种来源
2013年10月29日,从福建东山购进杂交鲍5万多粒,壳长3~4厘米,采用水车进行运输,运输死亡率约3% 。同时挑选自场繁殖培育的健康无病害红刺参大规格苗种六千余头,规格100~120头/kg。

2.生产管理
(1)放养密度:杂交鲍100头/m2,红刺参苗8头/m2。
(2)投饵
进苗当天不投饵,隔天少量投饵,即将干海带浸泡6~8h后洗净后,切成2~4厘米左右碎片投喂,第四天开始正常投喂,投喂量为鲍体重的10%~12%,具体投喂量根据前一天摄食情况进行增减。水温高于18℃时每天投喂一次,倒池当天不投喂;水温低于18℃时每两天投喂一次。
(3)水质管理水源为东冲沙滩浅表地下水,抽到场内蓄水池后,直接供应鱼池使用。养殖期间水深75厘米,长期保持流水,日注入新鲜海水约100%,每3~5天倒池一次,彻底冲净池底粪便、残饵。定期测定海水温度、酸碱度、溶解氧、盐度等,保持酸碱度在7.5~8.5之间,溶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试验期间海水盐度保持在31.5‰左右。
(4)日常管理坚持巡池,及时掌握杂交鲍和红刺参的生活习性和摄食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死鲍或死参及时捞出,当温度高于26℃或低于14℃时,减少流水量和投饵量。每个月随机采样25头鲍鱼和25头红刺参测量体长、体重。
(5)病害防治 
气泡病
病因:在光照强烈及水流不畅时,投喂的海藻由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溶氧,有时达到饱和度的150%~200%,鲍会得气泡病。
症状:病鲍上皮组织全身肌肉和结缔组织中都有气泡,血管也发生气泡栓塞,血细胞中液泡扩大,鲍浮于水面,口部色素消褪、齿舌异常扩张、身体固着不动。主要危害幼鲍。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净化,严防光照过强,禁止投腐烂饵料。发病后,加大换水量或倒池,投喂新鲜饵料。
鲍肿胀病
病因:是由于水质污染,食物变质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症状:拨开病鲍上、下足,可见外套腔内液体增多,呈淡红色,内脏团锥体肿大,突出壳外,鲍附着力降低,活动迟缓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禁止投腐烂饵料。发病后,用土霉索10×10-6拌在饵料中投喂。
鲍溃疡病
病因:由溶藻弧菌感染引起,水中病原菌通过鲍的上皮组织进入体内,进而侵入血窦和神经鞘周围。
症状:足、外套膜水肿及出现大小不一的溃疡,足部、触手松弛,内脏团和中部萎缩,不能翻转直至死亡。主要感染3厘米~5厘米的鲍鱼。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期,是我国目前流行较广的疾病之一。
防治方法:用30×10-6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30分钟左右。
鲍脓疱病
病因:由河流弧菌感染所致,稚鲍成鲍均可感染,夏季易发病,特别是连续高温时,发病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死亡率可高达50~60%,感染主要为创伤感染。
症状:足肌上有1个~10个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破裂脓疱流出大量白色脓汁。镜检脓汁发现有运动能力的杆形细菌。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此时病鲍附着能力差,或完全不能附着,食欲下降,直至翻转死亡。
治疗: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主要的预防方法有改善水质和鲍的饲育条件,避免鲍足受伤,发现病鲍及时与健康鲍分开养殖。
刺参溃烂病(腐皮综合症)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
病因:饵料和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波动、水质淡化(≤17‰)。感染初期病灶部分以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为优势菌,感染后期由于体表创伤面易使霉菌、寄生虫富集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快其死亡速度。
症状:感染初期,多有摇头现象,先是口部出现局部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应激性差、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是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蓝白色的小斑点;末期感染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流行:化皮病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越冬保苗期幼参和成参均可被感染,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成参,漫延速度快,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1月~3月养殖水温≤8℃时发病率高。
治疗:收集刺参,置于50ppm抗菌药液中药浴0.5小时左右,再入池即可。化学污染与有机污染则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待污染解除后方可换水。若因淡水大量注入导致疾病发作时应提早换水,并加大换水量。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试验时间为2013年11月1日到2014年5月30日,经过211天的饲养,杂交鲍由平均壳长3.6厘米长到平均5.5厘米,最大达到6厘米,存活率达82.74%;红刺参由平均110头/kg增长到平均25头/kg,最大个体达到50g,存活率达88.7%。如表1。

通过对投入构成比例(图1)发现,电费和人工方面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高达71.7%,其次是种苗方面的投入15.44%,这也符合了室内水泥池养殖的特点,从侧面也反映,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在人工投入等养殖成本方面有很多压缩。


三、讨论

1、红刺参在南方养殖的可行性

刺参以粘多糖丰富,不含胆固醇及高蛋白质著称,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等地沿海,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通畅,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随着人们对海参保健作用认识的深入以及育苗、养殖技术的突破,刺参的增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山东、辽宁、河北沿海为主产区的养殖区域。受地域限制,而无法扩展养殖水域。随着耐高温红刺参苗种繁育的成功,有效扩展海参养殖水域。广东沿海地区,冬春季水温12~25℃间,是海参适宜的生长温度,无冬眠现象,能加快海参的上市时间,缩短养殖周期。本次试验也从侧面证明,广东等南方海域冬春季节适宜于养殖红刺参。

2、鲍参混养效果

鲍鱼海参生态习性相似,适宜混养,在养殖过程中只需投喂海带,利用鲍鱼产生的残饵供给海参作为饵料,无需另行喂养海参,既能有效解决了残饵腐败导致鲍鱼死亡等问题,从试验的效果证明理论的可行性,同时还可降低海参养殖成本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较大的病害,这与鲍参混养和科学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的管理对于鲍参混养至关重要,不投喂变质饵料,及时清除粪便残饵等有机物,保持水质清洁是最为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