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其他水产 >

鮸状黄姑鱼的病害防治技术

2013-04-13 浏览:

鮸状黄姑鱼虽然抗病能力较强,但在人工条件下也会发生疾病,现介绍如下: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杆状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捕起病鱼观察,可见病鱼鳃盖内表皮肤充血发炎,鳃丝粘液增多、肿胀,部分呈淡红色,淤血处呈紫红色,并可见小出血点。鳃粘液呈淡黄色。

流行情况:池水温达到25-30℃时,易发生此病。

防治措施:进入高温季节,每15天用10-20Kg生石灰全池遍洒,应在晴天上午进行。

2.竖鳞病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鱼体发黑,受伤鱼鳞片竖起,鳞下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鳞片脱落;病鱼的鳍基部充血,腹部膨大,腹腔内有积水,有的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防治办法: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防止鱼体受外伤,或者运输鱼苗时,放入1-2ppm呋喃西林。

3.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差或不摄食。发病早期肠壁局部发炎,肠腔没有食物,肠内粘液多。发病后期肠壁呈红色,肠内没食物,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肛门红肿,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

流行情况:水温在18-30.5℃时流行,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防治办法:要严把饵料关,已变质的饵料绝对不能投喂,控制适宜的投饵量,防止鱼类暴食。

4.气泡病

病因:水体中某种气体过饱和或因病鱼鳍受伤不能在水中保持平衡而浮到水面接触空气后引起的。

症状:在水面上做无定向的转动,体内有气泡鼓起,太阳晒后体表发红,略有出血,不久死亡。

流行情况:一般发生在1.5cm以下的幼鱼,发病死亡率高。

防治办法:防止鱼体运动器官受伤;不投喂变质的饵料;或在饵料中拌和1%的酵母片投喂。

5.鳃盖骨发育不全症

病因:尚不清楚

症状:鳃盖骨发育不全。

防治措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我们这两年的育苗经验,可能是受伤或营养不良所引起的,因此,在育苗阶段,要特别注意避免造成幼鱼外伤,饵料营养成份要全面,饵料品种要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