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病害 >

杀虫剂对人有害吗_寄生虫怎么杀死_人体寄生虫怎么杀死

2019-10-02 浏览:
杀虫剂对人有害吗_寄生虫怎么杀死_人体寄生虫怎么杀死_杀虫剂_菊酯类杀虫剂_吸入杀虫剂_杀虫剂成分_杀虫剂怎么喷_榄菊杀虫剂_杀虫剂原理_"别再定期用杀虫剂预防寄生虫了,科学有效的防治诀窍在这里""别再定期用杀虫剂预防寄生虫了,科学有效的防治诀窍在这里",:""是药三分毒,杀虫剂基本都是有毒、对鱼体都是有害的,在杀虫、消毒过后,最好要进行1-2次的解毒(有机酸、维C). 知道以上这些,那么杀虫的一些关键点和诀窍就来了: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当然确诊哪种寄生虫是需要显微镜的.如图",:::"中国水产养殖网",::"别再定期用杀虫剂预防寄生虫了,科学有效的防治诀窍在这里",

高手在民间。笔者走访塘头多年,见识了太多的民间智慧,学习了很多的高手绝招。本着大众分享的精神,宝典君开设【渔行家·罗后兵专栏】,邀请到来自福建粤海技术服务部部长、渔行家在线入驻渔行家罗后兵,为大家分享他从业以来的宝贵经验。

本期分享内容:寄生虫防治诀窍。

寄生虫,是水产养殖上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精养还是粗养,也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或者是陆地还是网箱,任何模式、任何品种,都会受到寄生虫的侵袭。那么,寄生虫该如何预防和治疗,除了耳熟能详的那些杀虫剂,有没有什么诀窍呢?

寄生虫特点和预防
  
寄生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指环虫、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孢子虫、纤毛虫、锚头蚤、中华蚤等,囊括了原虫类、蠕虫类、甲壳类等多个品种。

纤毛虫

小瓜虫

指环虫
  
寄生虫有几个共同特点,在生产中值得注意:
  
大自然的江河湖海中,本身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寄生虫。寄生虫不是养殖条件下独有的,在养殖生产中,往往都是抽水、换水带进来的。
  
寄生虫都喜欢肮脏、有机物多的水质,这是寄生虫之所以在养殖环境下极其严重的根本原因。
  
寄生虫不是无敌的,照样有天敌存在,照样有其它生物吃它们。
  
知道这几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
  
| 使养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 | 
 
尽量混养多个品种,实践证明,越是品种单一的模式,寄生虫的发病率就越高。比如黄鳍鲷,在单独精养的模式下,小瓜虫极其严重;可是在鱼虾混养(以虾为主)的模式下,小瓜虫基本看不到。再比如鲫鱼的孢子虫也是如此,这几年精养模式纯养鲫鱼受孢子虫的打击非常大,但是在多放养几种鱼或虾的模式下,孢子虫基本很少看到。——这就是预防上很关键的诀窍!
  
| 合理的养殖密度 |
  
密度越大,疾病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不要过于追求养殖的产量,要掌握好效益和风险的平衡。
  
| 保持底质和水质的“干净” |
  
越是肮脏、污染严重的水,越是底质发臭的池塘,得寄生虫的概率就越大!反过来,处理好水质特别是底质,一直保持“干净”的状态,一年到头不得寄生虫病,一造都不用杀虫剂,这不是神话,是事实!
  
那如何做到水质特别是底质的“干净”呢?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科学投饵:
  
科学投饵,保持7-8成饱,不给底质水质制造额外的垃圾,自然就减少了寄生虫的发病率。——这点是被最多人忽略的诀窍。

在养殖环境下,饲料是最大的氮源(有机物)提供者。

2)底质维护:
  
每造结束后,最好清理掉淤泥。在一造开始前,池底要经过暴晒,并且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如果为了省事或者赶时间,不进行以上这些步骤,不仅仅是氨氮亚硝酸超标,而且养殖过程寄生虫也会频发,乃至整造养殖都举步维艰。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使用底改(底改霸王、增氧解毒底净等)改良底质,尤其是养殖中后期,一定要重视底质的保护。

池底淤泥。
  
3)水质维护:
  
从养殖实践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不换水的没虫,一换水马上就有虫。这是因为水质大环境日益的污染严重,外面的水源里本身就有大量的各种虫卵。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建立蓄水池,在蓄水池里先进行消毒除害,然后再抽入养殖池塘。如果实在没条件建立蓄水池的,抽水时,也务必在进水口绑网袋过滤寄生虫和虫卵,防止有害动物进入。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活菌(富水美、EM调水王、红菌素等)维持水质的稳定和活力,水质清爽,自然寄生虫就少。
  
| 季节性预防措施 |  

大部分寄生虫,都有其固定的发病高峰期,比如小瓜虫发病高峰在春秋两季。不同种类的鱼虾,也有其多发的某种寄生虫病害。掌握其中的规律,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段,针对性的使用预防药品,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预防寄生虫,最好不要用定期杀虫剂的方法。每一种杀虫剂几乎都是剧毒,对养殖动物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平时我们可以使用中草药来预防,具体使用哪些中草药来预防,将在下期专栏连载。
  
实践证明,做到以上措施,一年不得虫,一造不用杀虫剂,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寄生虫,也是可以预防的!

寄生虫的治疗措施
  
众多的养殖户是用频繁杀虫剂的方法来预防寄生虫,其实这是没必要且很危险的做法。在生产中,我们做到了前面提到的预防措施后,完全可以不用管寄生虫,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我们才需要去杀虫:养殖动物一旦得了寄生虫病,刚发病时,我们一旦发现吃料慢下来,就要显微镜检查确诊,确诊哪种虫,我们才去杀虫。换句话说:如果料吃得好好的,就不要去用什么杀虫剂。
  
寄生虫的品种很多,所以,包治百病的杀虫剂是绝对不存在的。那么,得了寄生虫,该咋办?我们还是要知道几点常识,才能知道该怎么做。
  
寄生虫之所以寄生,就是要从养殖动物获取营养。一旦寄生虫病暴发,鱼体就会痒、痛,并且不进食,鱼体消瘦。
  
寄生虫一般寄生在鳃部和身体,而鳃部和身体部位,大部分养殖动物都是有“粘液”保护的,一旦寄生虫暴发,鱼体会产生本能反应,大量地分泌粘液。而使用杀虫剂时,因为药物刺激,鱼体会分泌更多粘液。这些粘液会把寄生虫包裹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寄生虫很难杀的原因所在。如果是内脏部位的寄生虫,因为鱼不进食,就更难杀了。
  
鳃部和身体有寄生虫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当然确诊哪种寄生虫是需要显微镜的。如图,鳃部有寄生虫(特别是指环虫)时,往往鳃部粘有泥土一样的脏东西。
  
寄生虫暴发时、脱落后,往往会对鱼体造成伤口,因此杀虫过后需要消毒(比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防止伤口感染,以防细菌、真菌性疾病暴发。

鳃部受伤。

鳃部粘有泥土一样的脏东西。
  
是药三分毒,杀虫剂基本都是有毒、对鱼体都是有害的,在杀虫、消毒过后,最好要进行1-2次的解毒(有机酸、维C)。
  
知道以上这些,那么杀虫的一些关键点和诀窍就来了:
  
心态:一旦得了寄生虫,是没可能一次性杀灭干净的。一次把虫杀干净了,鱼可能也快完了。因此,在实践中,切忌操之过急。不可总想着一次搞定,就盲目的加大杀虫剂的药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重中之重。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那些寄生虫太多并且完全不进食的养殖动物,在杀虫过程中,是必然要被损耗掉的,杀虫过程中,肯定会呈现一个波浪线的死亡规律,对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以免产生误判,错过治疗良机。
  
方法:前文已经说过,杀虫剂用量要控制,不能一次用太多。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慢慢杀,每次下药间隔24小时以上,连下2-3次就要停一天,并且用有机酸(或者维C)解毒一下,防止连续的用药产生叠加药效,造成鱼虾急性中毒。在当今的养殖环境下,正常杀3-6次,把虫基本杀干净,是比较正常的作法。
  
杀虫后,记得消毒,消毒后,记得解毒。——这也是很多人忽略的。
  
诀窍:杀虫时,因为本能反应,鱼体粘液会增多。因此,在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搭配一些脱粘用的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小瓜虫难杀的原因,就在于此。在碰到鳗鱼、黄鳝等鳃盖开口极小的品种,在下杀虫剂之前,可以搭配一些促使鳃盖打开的药物,以使药物发挥更大的效果。鳗鱼指环虫难杀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在实践使用中,要灵活搭配一些辅助性的药品,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杀虫剂的药效和水温、藻类、pH值、有机物浓度都是有关的。正常情况,水越痩,杀虫剂的用量就要越少。水温越高,杀虫剂的用量就要越低。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使用时,根据各个指标、各种情况,灵活来掌握。
  
搭配禁忌:因寄生虫种类众多,杀虫剂种类也是极多。很多杀虫剂和其它药品是会产生严重中毒反应的,如敌百虫和生石灰一起使用,就变成了敌敌畏,毒性加大了10倍!也因为如此,笔者在第3点不写何种药物能去粘液、何种药物能促使鳃盖打开,以免读者不懂药物的配伍禁忌造成损失。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寄生虫,具体还是咨询当地专业的药店。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品种,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比如无鳞鱼慎用甲苯咪唑等。
  
用后巡塘:这里强调一个常识,在使用杀虫剂等刺激性药品后,2小时内一定、务必要不间断巡塘,防止用量过大造成的损失!2小时内,一旦发现鱼虾大量浮头,就意味着药物急性中毒,要马上大换水,同时泼洒解毒药物(有机酸、维C、阿托品等)。
  
结语

重要的事情重复说:
1、寄生虫,同样是可以预防的。  
2、杀虫,不要局限于杀虫剂。淡水养殖中杀虫剂搭配盐巴,海水养殖中杀虫剂搭配淡水,组合一起使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药是死的,人是活的。药,看你如何用而已。 
4、杀虫,切忌操之过急,得慢慢来。 
5、杀虫后,要消毒,消毒后,要解毒。
  
                 
罗后兵
福建粤海技术服务部部长 
渔行家在线入驻渔行家、【渔行家·罗后兵专栏】作者
1999年自集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水产一线养殖和服务工作,17年水产实战经验,对鱼虾各个品种的病害防治都有独到经验,尤其擅长水质调控。



1.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2.作者:渔行家·罗后兵;
2.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号:ncbd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