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病害 >

侵袭性鱼病-小瓜虫病的防治

2012-10-11 浏览:

  白点病(小瓜虫病),病鱼体的表面布满白点,整个鱼身覆上一层乳白色薄膜,所以称为白点病。其病原是原生动物小瓜虫,所以也称小瓜虫病。成虫体长0.35-1毫米;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尾有许多小白点,还可以看见虫体寄生引起的组织增生点状囊疱。小瓜虫繁殖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10℃以下和28℃以上时,发育即停止。因此,这种病在早春和秋季梅雨季节容易发生。我国各地都有此病发生。成鱼、幼针都可发生此病,尤其鱼苗最易发生,死亡的危险性极大。夏季鱼缸、鱼池水温达30℃左右时不再出现此病。 症状 初患此病时,病鱼体表粘膜增厚,逐渐呈现出小白点状,食欲逐渐减退,游动、反应迟缓,不活泼,经常浮在水面。病情严重时,体表粘液增多。由于小瓜虫破坏鱼的表面细胞而造成脓疱,导致细菌乘机而入,引起组织发炎坏死,鳞片脱落,鳍条腐烂裂开。脓疱延及鳃部,使鳃丝充血,颜色暗红,鳃组织被破坏。因此,病鱼经常呈“浮头”状,也易引起眼角膜炎,甚至变成瞎眼。这种情况在龙睛鱼中比较多见。

  防治方法 用2ppm醋酸亚汞、硝酸亚汞溶液浸泡。浸泡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鱼体的强弱和水温的高低,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下可浸泡3-4小时;水温15-20℃浸泡2-3小时,水温20-25℃浸泡1-1.5小时;水温25-30℃浸泡1小时。

  每次浸泡之后,一定要用水缓慢地冲洗鱼体0. 5-1小时。因为鱼浸泡后,身上会出现一层灰白色翳状物,上面带有许多寄生虫,用水冲洗,可以提高疗效。病情轻的,一般浸泡两次即可痊愈(每天1次);严重的,可增加一二次,治愈率较高。每次浸泡冲洗后的鱼要放到水质更新的鱼池(盆中),将原来池中的老水全部放掉,清洗曝晒消毒后才能使用。也可用石灰水或高锰酸钾彻底消毒。

  小瓜虫病是一种易患而又难以治疗的疾病,死亡率很高,其他药物对小瓜虫病疗效甚微。目前上述两种药物比较有效。但这两种药物系剧毒品,调配时一定要掌握好比例,药液稍大一点,鱼当即死亡。此外,调配此药,不能用金属容器,以免引起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