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病害 >

肝脏综合症是什么病_肝脏综合症_肝脏综合症严重吗

2019-08-17 浏览:
肝脏综合症是什么病_肝脏综合症_肝脏综合症严重吗_胰脏跟肝脏之间长了东西_肝肺综合征_肝肺综合征机制_肝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_肝窦综合征_肝肾综合征治疗_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_"高温季节养殖鱼类易发病毒性出血病 肝胆综合症 鳃出血等病""高温季节养殖鱼类易发病毒性出血病 肝胆综合症 鳃出血等病",
彭开松
安徽农业大学水生健康与渔药创制室
安徽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研究室
农业部养殖病害专家委员会成员
 
一、事出有因

1998年刚工作时,我遇到第一个大病例就是越冬罗非鱼肝胰脏综合征及其继发感染,鱼种死亡率98%,成鱼死亡率60%。此后的二十年从业期间,每年都能遇到类似问题。痛心之余,也开始钻研这类问题。201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汪建国研究员主编《鱼病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ISBN 978-7-109-18516-6,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时,我才能有幸独立编写其中的第十六章“饵料因素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这一章内容,给我和国内学术同行交流分享提供了一个桥梁。但产业界,很难接触到这样的大部头书。为了能与广大养殖户分享我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就有了整理这一系列文章的想法。希望大家在转载或引用时,注明出处,以尊重知识产权。
因为肝胰脏综合征危害之广泛和严重,首先就拿它来“开刀解剖”,分别从“定义、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因学、危害及机制、防控”等方面分期讨论。


二、本病的定义

   鱼类肝胰脏综合征,是一种以肝细胞的脂肪变性、细胞肿胀、坏死,肝胰腺的脂肪浸润,肠肝周围组织的脂肪浸润,胆色素代谢紊乱,肝纤维化、萎缩等为特征,渐进性发展后,继发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和现象。国内,也很多称呼,如脂肪肝综合征、肝胆综合征等。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肝内脂肪堆积过多的一种临床现象。医学上将脂肪肝的诊断标准界定为:肝内脂肪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10%,或组织学上有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steatosis)。目前,水产上还没有明确提出鱼类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但在原则上可以参考医学的标准,但具体如何确定定量标准还需要系统研究。野生状态下的鱼类,某些品种的肝脏被认为是脂肪储存的器官,特别是在过度饲喂时,这时候能看到肝实质细胞中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但某些种类,如鲑和鲻的肝脏并不扮演存储脂肪的角色,如果饵料中不适宜的脂质过度时,类脂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综合征(脂肪肝综合征)就会发生。
鱼类发生脂肪肝时,一般还会伴随其它的肝细胞损伤,如肝细胞坏死等。虽然养殖鱼类的生命周期比较短,除营养因素外,肝脏作为重要的消化腺和解毒器官,时刻受到来自食物和环境中各类物质的作用,因此鱼类脂肪肝的成因、发病机理就变得相对复杂。
此外,在肝细胞发生上述病变时,胰腺部的细胞也会发生变性和坏死、胰腺组织脂肪浸润等。

三、流行病学

1. 地域  养殖鱼类的脂肪肝发生没有地域特异性,全国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养殖单产水平高的地区表现越突出。
2. 季节  发病的季节规律尽管有不少文献描述,但其相关性并不是很高。露天养殖池一般集中发生在5~9月(水温22~28℃)。如果鱼种期就存在轻微脂肪肝,在成鱼养殖期发生会提前到4~5月;如果鱼种期基本正常,容易在高温季节被发现患脂肪肝,并同持续性的机会感染(如出血病、肠炎、烂鳃等)伴发;也有病例等到秋季气温突降时才发病。温室养殖四季可发。
3. 品种和年龄 几乎所有养殖品种,特别是靠投喂配合饲料或(冰鲜)野杂鱼的品种均可发生。一般靠天然饵料或活饵料的鱼类发生率低。国内报道的品种有草鱼、鲫、鲤、团头鲂、泥鳅、青鱼、黄鳝、鳖、罗非鱼、鲑、鳟、大黄鱼、七星鱼、河豚、斑点叉尾鮰、鲈鱼等。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个在鱼苗和鱼种阶段,另一个在成鱼养殖后期。当然如果鱼种阶段就有轻微脂肪肝,在成鱼养殖期发病会提前。
4. 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与脂肪肝的发生没有必然关联,池塘高密度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温室养殖均有发生。集约化养殖鱼类都有发生,尤其是在放养密度高、生长快的条件下更易发生。脂肪肝的发生率的排序大致为:温室养鱼>流水养鱼>网箱养鱼>池塘精养>粗养。
5. 发病率和死亡率  养殖鱼类脂肪肝被发现一般都是因为同一养殖系统中大规格或肥胖的个体先死亡;或高温季节以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为特征的病鱼在剖检时才发现(常见草鱼、青鱼、鲤、鲫、罗非鱼等);或者遇到环境突变(如大风、大寒流、暴雨)而突然发生死亡或继发出血、肠炎等病症(常见网箱养殖黄鳝、海水鱼等);还有的病例在越冬后开春水温上升期出现死亡(如越冬鳖等)。由于脂肪肝经常伴发细菌性感染,但采用常规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方案不能根治;一般情况是采取治疗措施后,死亡率能控制或下降,但一旦停药或遇到环境突变应激死亡率又上升。发病率取决于脂肪肝和继发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般单纯的脂肪肝日死亡率不高,但如果治疗不对症,累积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60%~90%。


四、临床症状

尽管不同病例中对对脂肪肝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描述可能存在差异,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般轻度脂肪肝患鱼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体型跟野生同体重鱼比体型短粗,如果在水质环境好且稳定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死亡,因此也不会引起重视。随着病情发展,病鱼会出现食欲不振、游动无力、生长缓慢和抗病力降低,如果发生剧烈应激可能出现无症状死亡,或者继发机会病原菌感染出现以出血、肠炎、烂鳃、腐皮等为特征的死亡。大部分发病鱼会继发细菌感染,出现体表鳞片松动、脱落,赤皮、出血、肛门红肿;同时可见鳃丝肿胀或烂鳃。严重贫血并伴随鳃苍白是比较普遍的症状。死亡率高,特别是生长快的鱼类。

五、大体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时,病鱼血量明显少于正常鱼。常见肝胰脏肿大、边缘钝圆、质脆易碎、贫血,肝胰脏颜色暗淡、严重者变黄或部分发黄,有的肝胰脏上出现花斑样条纹。胆囊常肿大,有的肿大到正常的2~3倍,部分可见胆囊壁变薄,胆汁颜色加深或严重者变成墨绿色,有的病例能见到胆囊内有结晶物。肠道常充血、发红,肠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肠系膜脂肪堆积严重,某些胆色素代谢障碍的鱼,有黄疸症状,肠系膜脂肪呈现黄色。该病若不采用有效治疗,进一步发展可以继发烂鳃、赤皮、肠炎、鳍和尾溃烂、出血、疖疮、溃疡等综合症状,严重时肝脏坏死脓肿或呈豆腐渣样病变,常伴有腹水。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病鱼肝细胞排列不规则,肝细胞索不明显,细胞核从肝细胞中央移向边缘。后期,肝细胞出现蜡样质或脂褐质沉积,导致胞浆染色失真。巨噬细胞不同程度地浸润肝脏,其中巨噬细胞中包含蜡状质。此外,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萎缩,且黑素巨噬细胞中心充满高浓度的淡染色素。超微水平可见,线粒体水肿,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充满大量的脂质小体;细胞核偏离,核膜破裂。

六、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

鱼类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比较少。无论引起脂肪肝的病因是营养性的,还是非营养性,脂肪肝的结果是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即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沉积。
鱼类肝脏是甘油三酯(脂肪)合成的主要场所,也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器官。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有1/2左右被肝摄取,脂肪酸进入肝细胞后的去路有三:(1)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可以和载脂蛋白结合后运出肝脏进入血液;(2)β-氧化为酮体或二氧化碳供能;(3)合成类脂(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机体缺乏脂蛋白将使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导致肝脂沉积。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之一,又是动物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D3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因此,调控脂肪在肝脏沉积的代谢途径有两个:一是控制甘油三酯的合成;二是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或增加脂蛋白的合成量。脂肪酸在肝脏的代谢途径中有任何一条出现障碍都可能导致脂肪肝。尽管鱼类脂肪肝发病机理复杂,而且还有许多细节没有弄清,但至少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主要因素有:(1)鱼类摄入、吸收脂肪过多或摄入必需脂肪酸相对不足;(2)糖类利用障碍,特别是日粮糖类过高,肉食性鱼类对糖类利用能力很弱;(3)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组织分解。这些因素最终会引起血液中脂肪酸增加,而导致进入肝脏的脂肪酸增加,超出肝细胞氧化利用能力,同时合成大量中性脂肪、超过肝脏合成脂蛋白运出肝脏的能力,最终引起甘油三酯在肝细胞浆内蓄积。
2. 脂肪酸氧化受到抑制  进入肝细胞的脂肪酸有一部分在肝细胞内被氧化供能,作为肝细胞代谢活动的能量,其中也是载脂蛋白合成所需能量的来源。当肝细胞缺氧时,会引起参与脂肪酸β-氧化的酶受到抑制,影响脂肪酸氧化和脂蛋白合成。同时脂肪酸进行无氧酵解,产生酮体等酸性产物,会引起肝细胞的酸中毒等损伤,加剧肝细胞变性坏死。
3. 脂蛋白合成障碍  甘油三酯要运出肝细胞,必需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脂蛋白的核心是不溶于水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载质蛋白)和极性的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如果饵料中磷脂缺乏或合成磷脂必需的物质(如胆碱、蛋氨酸、肉碱、甜菜碱等抗脂肪肝因子)缺乏会导致磷脂合成或脂蛋白合成障碍。另外肝细胞是合成载脂蛋白的重要部位,各种原因(如缺氧、毒物或生物毒素等)引起的肝细胞功能障碍会影响载脂蛋白合成。这些因素最终均会导致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外运形式(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的脂肪蓄积。
4. 肝细胞分泌作用的抑制  肝细胞内的脂蛋白颗粒是通过细胞膜的排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的。任何因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特别是肝细胞膜转运机制的损伤,会导致脂蛋白颗粒在细胞浆内的聚集,造成脂肪变性。
5. 肝细胞结构脂肪显现 感染、中毒和缺氧等因素导致肝细胞结构受损,细胞内的结构脂蛋白崩解,脂质析出,在细胞内显现形成脂肪滴。
严重的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肝细胞的坏死。


七、诊断

1. 根据临床症状和大体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对诊断具有指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包括,贫血、肝肿大、色苍白或发黄、质地变脆、轻触易碎。
2. 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肝脏切片观察到肝细胞内脂肪变性严重,变性细胞占视野内细胞数量的30-50%以上,具体定量指标与品种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