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病害 >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主要措施

2013-07-16 浏览:
疾病的预防工作是搞好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鱼类生病不易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即使发现鱼病并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也难以立即奏效。这是由于鱼类患病初期,基本上无明显病症,当发现病症时,病情已较为严重,基本上失去了食欲,即使有特效药物,也很难达到治疗效果。体外用药一般只适用于小面积水域,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以使用,因此在鱼类发病前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总结了独特的“四消四定”的有效预防措施。对预防疾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培育体质健壮的苗种和选育抗病新品种,这样才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养殖场在设计和建设时应采用哪些防病措施?

池塘是鱼类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鱼类病原体的繁殖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因此在设计和建设鱼场时就应考虑防病治病的要求。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各项措施,不论采用那些措施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即鱼池选址应在水源充足、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的地方,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每个池塘都应该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有进、排水道。只有这样当个别池塘鱼生病的时候,不会因进排水而将病原菌带入,引起交叉传染。

2.采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鱼类的生态环境?

养殖生态环境包括许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水环境,水环境的好坏对水产动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改善水环境的方法概括为理化方法和生物方法两类。

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的作法为:结合渔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在冬季捕完鱼后进行干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进行连续数日的曝晒,促使池塘中的大量有机物质氧化。如因生产需要不能干池清塘也应采用药物进行带水消毒,结合清塘的同时应修补池埂,铲除池边杂草。在养鱼的过程中应定期遍洒生石灰或其它水体消毒剂,其目的是杀死水中的致病菌,同时调节水中的pH值,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满足鱼类生长的需要。在养殖生产管理上应根据“三开四不开”的原则,使用增氧机,改善池水溶解氧状况。在投喂饲料中,应尽可能采用质量较高不易败坏水质的饲料,投饵做到少量多次,尽可能减少饵料在水中的损失。对于高密度及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也可以采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环境的作法为:利用生物方法改善环境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劳动人民根据鱼类对饵料的不同需求,将各种鱼混养,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减少了残饵对水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发展的综合养鱼和立体养鱼模式,也对养殖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此外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开发出了多种生物改良剂,如中水微生物制剂系列已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3.如何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

水产动物的疾病发生,主要是由病原体侵袭所引起的。在目前的养殖生产条件下,完全消除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是不大现实的,因此在总量上控制病原体的情况下,应在和疾病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即养殖环境和水产动物上加强措施,有关养殖环境在上面的问题中已经进行了阐述,现在主要就水产动物养殖和管理及提高免疫能力进行阐述。加强养殖管理主要是根据各养殖场的生产和技术条件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的混养和密养。做好“四定”工作,即投饵要求定质、定量、定位、定时。在养殖过程中做到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注意水质的变化,掌握鱼的活动情况。

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或进行人工免疫选育自然免疫的鱼类新品种。利用原系亲鱼繁殖,避免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利用杂交技术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基因重组、细胞融合、诱变等方法培育抗病品种。

人工免疫方法是给鱼类注射、口服、浸泡、喷雾菌苗或疫苗,使鱼获得免疫能力。我国在防治草鱼出血病中研制的草鱼出血病疫苗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目前国内外各种防病疫苗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也有部分疫苗进入了商品化生产,人工免疫在今后养殖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