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病害 >

高温季节白对虾传染性流行病防治应用实例介绍

2013-05-25 浏览:

  进入六月份后,气温升高;暴雨频发;天气变化无常;水中各种理化因子(pH值、水温、盐度、氨氮等)变化频繁,导致南美白对虾的传染性爆发病大面积的发生。从全国各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区的调查发现:病虾都具有红须、红腿、红尾等共同特征;但肝脏、胰脏等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当使用一般的水体消毒剂(如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含氯溴制剂及普通碘制剂等)进行水体泼洒消毒;同时内服常规抗菌素,均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即虽然每天的死亡量不增加,但病症依然存在,每天还有一定数量的死亡)。笔者根据该病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发病的虾症状,通过微生物实验检测得出,此类疾病主要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详尽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在《中国水产》第七期上有阐述,现将我们阶段在各地生产养殖实践中运用的实例介绍分析如下:

  实例一:河北省唐山市栾南县某镇,白对虾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近来发现白对虾发病,病虾的症状:红须、红尾,身体及游泳足发红,发黑暗色,内脏无明显变化,发病率达90%左右。发病初期,虾农认为是桃拉综合征,在感到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按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无明显效果。后来经过上海中鱼科技研究所养殖专家诊断,认为是弧菌病。经建议采用隔天泼洒强克101两次,同时内服中鱼尼考及生物酶活性添加剂及包囊Vc。3天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5天后不再发现死虾。

  实例二:浙江省萧山某养殖公司,白对虾养殖面积3000余亩,发病面积约有1000多亩。其中有将近100亩的池塘病情较为严重。具体发病虾的病症为:红须、红尾、整个身体发暗不透明、游泳足略发红、肝胰脏无病变、发病严重的虾肠道无食物。发病后,该场技术人员只是采用常规含氯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但没有使用任何内服药物。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后经上海中鱼科技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现场指导:采用隔天泼洒0.2ppm的强克101两次后,从第四天起泼洒清水素0.3ppm一次。同时连续投喂5天的药饵,药饵的配制为:每公斤饲料添加1克的中鱼尼考、包囊Vc:1克、生物酶活性添加剂1.5克。在用药5天后病情就得到控制,只发现少量死虾。经过多次的病害防治应用试验,均取得较为满意的防治效果,我们分析认为之所以取得较好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在治疗中运用的强克101药物,其在弧菌病的控制上起到极为重要的效果,强克101的主要成分是活性碘、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及WEQ,其是将碘剂制备成纳米碘,再与新型的双链季铵盐—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以及高品质的醛类消毒剂—WEQ,按最佳组合科学配置而成。这三种成分之间产生相互协同作用,既保留了灭菌效果好、无刺激、无腐蚀、无毒无残留、长效等特点;克服了杀灭病毒,特别是亲水性病毒效果差的缺点,又保留了碘杀灭病毒效果好的优点;同时克服了碘极易挥发的缺点,并且杀菌能力不受有机污物、水质硬度、酸碱度、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其次运用的中鱼尼考是国际上氯霉素的第三代新产品,具有极广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都有强大的抑杀作用,尤其是对各种弧菌、链球菌、假单胞菌等有特效,并且不会产生耐药性,与其它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动物使用与人类不形成交叉耐药性,对环境无危害,同时由于中鱼尼考的结构式较之氯霉素有极大的变化,有效避免了氯霉素对于人类及动物的危害性,因此目前被国际上容许在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方面作为首选药物。

   再次,利用生物活性酶活性添加剂,可有效改善白对虾的肠道环境及体内微循环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其抗病力、抗应激力。

   最后,利用活菌生物制剂—清水素,净化水体保持良好的水质。清水素的主要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它在水中大量繁殖时分泌的胞外酶,可把水中及底泥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有机物分解吸收,有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和清除底泥的作用。作用的过程中有机营养一部分转化为细胞物质,大部分转化为细菌活动的能量,用这种方法可把水中氨氮和亚硝基氮除去80%-90%,另一部分有机物营养转化为优势的有益菌体,因此有效解除了养殖水体中的紧迫因子,控制了流行性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