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水产资讯 >

池塘管理_强降雨前池塘管理_池塘水质管理

2019-10-11 浏览:
池塘管理_强降雨前池塘管理_池塘水质管理_池塘养殖后期怎样管理_公共池塘资源管理_池塘养殖日常管理_池塘长效管理办法_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池塘_池塘里的小鱼苗_一亩池塘能养多少泥鳅苗_"苗期如何进行饲养管理""苗期如何进行饲养管理",
湖北五湖地区养殖淡水鱼主要集中在冬季放苗,控制冬季放苗的密度、合理搭配混养品种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促进成鱼养殖踏上优质高产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放苗不当通常出现以下问题:若主养鱼苗尾数少,最终规格偏大,饵料系数偏高(超过2.0);尾数多,最终规格偏小,无法上市。混养白鲢少,在中后期投喂量大的时候就会出现水色浓绿(图1);过多,混养密度大,后期容易缺氧“浮头”;底层鱼类数量多,容易水浑。放苗后,疏忽管理,易发病。因此,正确放苗、做好放苗前后的管理工作对鱼种安全越冬至关重要,也是增加养殖效益的关键操作步骤。

图1  水色浓绿

一、合理的放养密度及品种搭配

放养密度是由池塘养殖条件和管理技术共同决定的。池塘养殖条件主要包括池塘水深和面积、增氧能力和底质特点等,还包括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如何根据这些条件合理放养主养鱼及混养品种的密度,利洋水产药店五湖店经过实践总结,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水深、增氧能力强的池塘可适当提高主养品种的密度,同时合理增加混养鱼的种类,充分利用水体的综合空间,以发挥水体的鱼产潜力,减少资源浪费。

2、沙土和坡度缓的池塘,适当增加鲫鱼等底层鱼类的密度,利用底层空间的同时也可以加快底层物质的能量循环,减少有机质积累耗氧。

3、淤泥深和高渣土的池塘,可以增加花白鲢的放养密度,滤食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改善池塘水质环境。

4、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一次性放养多种规格的鱼种,提高养殖密度。当部分鱼达到出塘规格时,可采用轮捕的方式减小养殖密度,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5、面积大的池塘可以采取低密度大混养,面积小的塘采取高密度精养的综合放养模式,合理放养密度以主养鱼占80%,混养鱼占20%为宜,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二、放苗前后的操作管理

多数池塘选择在冬季放苗,主要是因为冬天温度低、运输方便、放苗后病害少。但如果操作不当,鱼种也会发病,这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下面就放苗操作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清塘消毒后,将水位加深至1.5米,放苗后逐渐提高水位至1.8米以上。在放苗前先用“碧水安(加强型)”3亩/瓶进行解毒,然后使用“肥水肽Ⅲ”20亩/桶加“三环活力源(肥水型)”4-5亩/包进行肥水,水肥且稳定后放苗。

2、经过长时间运输的鱼种,下塘前将鱼种集中在“困箱”(图2)里,用“激活”泼洒,进行局部药浴5-10分钟,促进鱼体恢复体质,提高鱼种抗应激能力,然后打开“困箱”,让鱼游到池塘。若发现有体质差、活力弱的鱼种捞走扔掉。放养养殖区域附近的苗种或者自己的鱼种可不用进行此操作。

3、该地区因为主养或套养鱼种来源不同,很多时候放苗要3-5天才能放齐,待放苗完全结束后定期消毒,温度越高,消毒要越早。鱼种会因低温冻伤、寄生虫侵袭或不当的运输、拉网操作等留下组织创伤,容易引发水霉病,使用刺激性小、穿透力度强的 “永乐碘”进行消毒,减少水体有害菌,使用“LY-生命素”增强鱼种抵抗力,促进鱼种体表伤口愈合。

4、放苗工作结束后,根据池塘水体的的肥瘦情况,及时补肥或者加水,使其透明度保持在25~30cm之间。

图2  放苗时的“困箱”

图3  刚放完苗,花白鲢应激在水中搅动

三、放苗注意事项

1、放苗前,池塘一定要解毒,尤其是新开挖的池塘或使用消毒药物的池塘。

2、不建议放养规格太小的鱼种(低于15尾/斤),小鱼苗成活率低。

3、放苗时间应选择在晴天白天,下塘时水温温差不超过3℃。

4、鱼种运输过程中,密度不易过大,减少因挤压引起的机械损伤。

5、鱼种放养后,慢慢提高池塘水位,以免造成鱼体不适。保持深水位,一方面减少气泡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水体冬季保温,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

综上所述,“合适密度、合理套养、及时消毒、加深水位、提早管理”是提高冬季放苗成功率的关键,也是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基础!